融合教育
推行「全校參與」模式融合教育的政策、資源及支援措施
(2025-2026)
1.政策 | l 本校致力建立共融文化,以「全校參與」模式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;透過資源調配,為學生提供適切多元化的支援服務,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及協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; 及 l 學校重視家校合作,建立恆常溝通機制,透過不同渠道與家長一起商議有關支援學生的策略。 |
2.資源 | 為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及成績稍遜的學生,本校獲教育局增撥的額外資源包括: l 學習支援津貼用以增聘教學助理,以及外購不同的專業服務以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;及 l 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、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、校本教育心理學家及校本言語治療師。 |
3.支援措施及資源運用方式 | 本校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及成績稍遜的學生提供下列支援措施: l 設有學生支援組,由副校長作統籌,成員包括: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、安排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、教務主任、註校社工、輔導員、班主任、校本教育心理學家、校本言語治療師、特殊教育教學助理和各學科教師等,以全校參與模式與其他科組包括教務組、課程發展組、訓輔組、德育及價值教育組等協作,共同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; l 增聘2.5名教學助理與全校教師以「全校參與」模式照顧個別差異; l 安排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負責相關教學工作,在學習、情緒行為、個別學習計劃等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。此外,支援老師須協助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處理與融合教育相關的職務,包括促進家校合作、加強及早識別和支援、管理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資料等; l 支援老師協助安排抽離小組教學班,為學業成績稍遜的學生提供小三、小五及小六中英數三科的小組教學; l 輔導教學共設九組,二至四年級中文科、英文科及數學科各設三組,每組輔導人數為十人; l 幼小銜接小一適應活動,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小一新生安排小組訓練或個別輔導,適應常規及培養良好學習態度; l 校本言語治療師,為有言語障礙的學生提供約每兩週一次的小組/個別言語治療/訓練; l 安排教師或特殊教育教學助理,以協作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; l 按照「及早識別和輔導有學習困難的小一學生」安排,為有需要的小一學生提供適切之支援及評估服務; l 中文科「喜閱寫意」—賽馬會讀寫支援計劃; l 參加『全校參與分層支援有自閉症的學生計劃』(AIM Project)部份模式,以小組形式支援有需要的學生; l 在教師協助下,安排課託導師每天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課後功課輔導; l 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學習、家課及測考調適; l 設立「小老師計劃」,為初小有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「認讀活動」; l 參與「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」,透過醫、教、社協作模式,在校內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援服務。 l 透過家長日、家長聚會及成立家長義工隊促進家校及家長之間的溝通及合作,提供家長教育,包括講座、培訓班及工作坊,讓家長了解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特性,從而配合學校的措施及政策; l 邀請教育局、志願機構、校本言語治療師及校本教育心理學家等,為教師提供培訓,包括以「全校參與」模式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、教導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策略、啟發潛能的新教學理念等。 |